二〇〇〇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沈阳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1年04月30日
信息来源:
【 字体: 】? 【打印文章】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坚持在发展中克服困难,在前进中化解矛盾,全面完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2000年,国民经济保持了适度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1.0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4.9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550.2亿元,增长 10.3%。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4%、44.3%和49.3%。

  财政收入保持一定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0.2 亿元,比上年增长9.1%(可比口径)。其中各项税收收入55.5 亿元,增长9.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达 92.5亿元,增长16.2%。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2.2亿元,增长10.6%;用于农业支出3.8亿元,增长10.8%;用于卫生、教育事业支出15.5亿元,增长12.7%,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12.0亿元,增长13.8%。

  农业

  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村二次创业,在遭受严重旱灾,粮食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确保了农业的稳定发展。200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种植业增加值45.1亿元,下降4.3%;林牧渔业增加值25.9亿元,增长14.4%。全年实现粮豆总产量233.8万吨,比上年下降31.9%。

主要农产品产量

2000年产量(万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及大豆

233.8

  -31.9

其中:水稻

93.8

  -4.7

玉米

112.3

  -48.2

小麦

5.5

  -27.3

大豆

7.3

  49.6

油料

5.9

  45.8

蔬菜

284.2

  2.5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万公顷。其中,经济林面积 0.1 万公顷,占造林总面积的 8.5%,森林覆盖率为13%。

  畜牧、水产业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 33.3万吨,比上年增长9.4%;禽蛋产量24.5万吨,比上年增长 9.1%。200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10万吨,比上年增长5.3%。

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和存、出栏数

2000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33.3

万吨

9.4

#猪牛羊肉

19.7

万吨

6.6

牛奶产量

5.7

万吨

12.5

禽蛋产量

24.5

万吨

9.1

生猪出栏数

204.7

万头

3.9

牛出栏数

8.8

万头

10.6

羊出栏数

15.3

万只

13.9

猪年末存栏数

158.2

万头

10.2

牛年末存栏数

15.9

万头

11.4

羊年末存栏数

22.9

万只

9.1

  农业综合机械化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2000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5.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7%;机耕地面积达52.2万公顷;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5万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6.3万吨,下降1.4%。农村用电量34.8亿千瓦小时,基本与上年持平。

  “一带四区三线”建设初具形象。欧亚庄园累计投资已超10亿元,总体规划项目完成了40%。2000年,沈阳市在欧亚庄园内新建成的国际展览中心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沈阳市原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兴建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累计投入资金2500万元,其标准化操作技术符合国际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已带动周围3000多户农民从事无公害生产。澳家农业庄园、德胜农业庄园一期投资工程基本完成。科技示范园区开始发挥示范作用,肖寨门农业科技示范园已投入生产。龙头企业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亚洲红酒葡萄生产基地全面启动。年内“一带四区三线”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9.1亿元。

  工业

  2000年,我市工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41.2亿元,增长11.2%。其中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均简称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5.8亿元,增长11.3%。其中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8.1亿元,增长15.4%;集体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0亿元,下降14.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7.6亿元,增长17.7%。全年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6.0亿元,增长16.6%;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9.8亿元,增长9.7%。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市经济中继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全市30户重点企业集团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5.9亿元,增长27.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4.1%。30户重点企业集团全年实现利税39.4亿元,增长28.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4.9%。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以信息、生物工程及制药、新材料、自动化、节能与环保、现代农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正逐步形成。2000年我市高新技术实现产值达461亿元,比上年增长28.8%。

  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产销衔接状况进一步改善,亏损额减少。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33.0%,99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增长20.7%。全年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40.0%。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为96.17%,比上年提高13.96个百分点。

  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增加值32.1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6.4%。全市工业全年共实施了19 项更新改造限额以上项目,投入26.9亿元。同时,还开发了一批重点产品,全市名牌产品总数达到了116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2000年产量

比上年增长(%)

彩色电视机

172

万台

187.8

啤酒

42.97

万吨

10.8

服装

614.7

万件

4.9

钢材

35.82

万吨

-19.1

烧碱

13.68

万吨

22.6

化肥

0.26

万吨

-73.4

水泥

40.8

万吨

-6.0

金属切削机床

7791

35.3

汽车

79211

45.7

微型电子计算机

76.42

万部

560.0

原煤

477.38

万吨

-2.5

味精

3.41

万吨

20.4

化学原料药

2.25

万吨

16.5

轮胎外胎

165.16

万条

28.6

平板玻璃

495.83

万重量箱

1.9

矿山设备

1.45

万吨

12.3

冶炼设备

3424

23.9

交流电动机

133.98

万千瓦

2.0

蓄电池

139.89

万千伏安时

10.6

变压器

2283.30

万千伏安

15.8

发电量

35.14

亿千瓦小时

5.9

  建筑业

  建筑业稳步发展。2000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 53.7 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1595.5万平方米,增长15%;竣工面积728.9万平方米,增长12.7%。工程质量有所提高,全市优良品率达 33.5%,比上年提高 2.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200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2.2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国有单位投资114.6亿元,下降11.2%;非国有单位投资147.6亿元,增长32.7%。

  投资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更新改造投资增长明显快于基本建设投资增速,全年更新改造投资达52.0亿元,增长 23.1%;基本建设投资118.2亿元,增长 5.1%;房地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 64.0亿元,比上年增长 23.7%。房地产施工面积 828.4万平方米,增长15.1%,其中住宅 635.3万平方米,增长16.0%。全年销售商品房21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增长41.2%。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全市在建大中型及限额以上项目32个,完成投资额33.4亿元。当年新增的生产能力主要有:程控交换机17万线/年、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50万台/年、化学原料药1000吨/年、轮胎外胎11.5万条/年。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2000年,全市货运总量为1.5亿吨,比上年增长1.0%。其中,铁路499万吨,增长0.6%;公路为14652万吨,增长1.1%;民航为 2.3 万吨,与上年持平。全市客运总量为6799万人, 增长6.6%。其中,铁路为3018万人,增长8.4%;公路为3668万人, 增长5.0%;民航为113万人,增长13.0%。到年末,全市公路总长度已达523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6公里。民航通航的城市国内为40个城市,国际为6个城市,并与香港地区通航。民航运输起降达2.43万架次。

  邮电通讯事业加快发展,现代化通讯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邮电业务总量65.3亿元,比上年增长42.2%。其中函件(含机要)6580万件,下降13.8% ;邮政特快专递完成国内业务114.4万件,国际业务4.1万件,分别增长15.5%和4.7%;国内长途电话2.2亿次,增长2.9%;国际及港澳台电话业务量535万次,增长2.6%。全市已开办邮政业务21种。全市邮路总长度(含农村投递)9.3万公里。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25 万门,比上年新增加28万门。全市新增电话用户23.4 万户,年末城乡电话用户已达165.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4%;其中城乡住宅电话133.3万户,增长15.7%。年末全市城镇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达33.8部,全市每百户拥有住宅电话达62.3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12万户,比上年新增39万户;无线寻呼用户达138万户,比上年减少5万户。邮电系统国际互连网络用户达23万户,增加19万户。

  国内贸易

  随着国家出台的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陆续产生效应,加之我市商业企业不断通过调整布局结构和业态结构,抓住商机,努力促销,实现了消费品市场的持续稳定的发展。200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66.0亿元,增长9.7%。其中市区增长9.8%,县(市)增长7.7%。在各种经济类型的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经济零售额99.0亿元,增长0.9%;集体经济零售额51.1亿元,下降20.0%;私营和个体经济零售额334.0亿元,增长24.7%。超市作为新兴业态的主要代表,在2000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年末已达30余家,连锁分店逾千个,形成了家多客满、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年末全市已有各类市场513个。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60个,超10亿元的市场10个。全年各类市场总成交额达701亿元。

  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7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主要商品成交量:粮食为36.4万吨,增长34.7%;油脂油料14.3万吨,增长29.4%;猪肉和牛羊肉分别为16.7万吨和8.6万吨,分别增长4.3%和8.9%;鲜蛋为7.9万吨,增长14.8%;家禽为5.0万吨,增长9.9%;水产品为25.4万吨,增长8.5%;鲜菜为162.1万吨,增长19.4%。

  物价

  市场物价总水平摆脱了前两年低迷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 100.1%,其中,食品类97.3%,衣着类102.1%,家庭设备及用品类98.7%,医疗保健品类99.5%,交通及通讯工具类97.3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98.1%,居住106.5%,服务项目104.0%。

  对外经济贸易及国际旅游

  全市各外贸企业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抓住国际经济回升的机遇,使全市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26.83亿美元,增长47.7%。其中出口首次突破10亿美元,达到12.97亿美元,增长62.3%;进口总额13.86亿美元,增长36.3%。全年完成出口商品供货值 99.4亿元,增长66.3%。对外贸易呈多元化发展,在巩固亚洲市场的同时,还扩大对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出口。

  全市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拓展吸引外资的领域,进一步提高了利用外资的质量。2000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46个;合同外资额1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7%。实际利用外资10.4亿美元,增长0.8%。吸引外资结构趋向合理,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间接利用外资明显下降。外商直接投资7.12亿美元,增长42.9%,占利用外资比重达68.2%,比上年提高了19.6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水平也有所提高,由上年的109万美元增加到145.4万美元,增长33.4%。外商直接投资额超千万美元的大项目达16个,吸引外资3.9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额的54.8%。全年新注册三资企业644 家,年底累计达3674家,其中投产(开业)1432家。全年新签境外工程劳务合同额760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6816万美元,外派劳务人员6604人次。对外经济合作区域已扩展到60个国家和地区。沈阳市已同世界上10个国家的11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城市。

  2000年,我市依托多个重大节庆活动和重要会展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沈阳的知名度,拓宽了旅游这一大市场。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2%。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 8100万美元,增长18.0%。

  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运行平稳,存贷款稳定增长。年底全市拥有金融机构及网点1516家。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为1700.5亿元,比年初增长14.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58.1亿元,比年初增长5.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392.2亿元,比年初增长16.9%(可比口径,下同)。其中,短期工业贷款313.1亿元,比年初增长2.6%;短期农业贷款27.5亿元,比年初增长3.8% ;短期商业贷款265.9亿元,比年初增长3.7%。全年银行现金累计收入4333.9亿元,累计支出404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8%和 28.0%。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2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证券业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证券市场成交额累计2429.3亿元。其中国家债券成交额186.1亿元,股票成交额2230.3亿元。

  至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48家,比上年减少4家。2000年全市保险机构累计承保金额为1971.9亿元,下降9.4%。保费收入18.9亿元,下降9.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1.3亿元。财产险赔款金额5.0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5.6亿元。

  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年内京沈高速公路全线开通,省快速客运站投入使用,桃仙机场扩建工程已完成大部分工作量,哈大电气化改造工程、秦沈客运专线建设按计划推进。综合运输网体系进一步完善。一环路、北二路、黄河大街改造等项目相继完工。东西快速干道加紧建设,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得到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工程、电信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煤气管网及配套工程已接近尾声。小区二次加压供水改造工程已完成计划投资的50%以上。浑南起步区基础设施及浑河南堤工程等项目正在积极建设当中。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全面推进。到2000年末,全市市区道路总长度达 1653.7公里,面积达2830.8万平方米,永久性桥梁162座。年末市内共有公交车辆2219台,出租汽车 1.7万辆,公交线路 111条。全市公交线路总长度3428.2公里。

  城市供水、供气、供电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年新铺设供水管网4.1公里,综合日供水能力达198.4万吨,全市供热面积达8000万平方米,管道燃气用户达 85.5万户,煤气管道总长度达1331公里。全年实际用电量 110.4 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9.7%。其中工业用电60.9亿千瓦小时,增长7.0%;居民生活用电21.4亿千瓦小时,增长18.9%。

  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

  年内沈阳市环保部门采取措施,对境内小流域进行综合整治。治理工作坚持污染治理与企业技术改造及实施清洁生产相结合,确保了工程治理的质量和工期。城市污水日处理量50万吨。全年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11个,完成环境治理项目投资1.1亿元。目前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场工程及南部污水处理厂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北部、南部、西部三大污水排放系统正在进一步完善。

  城市绿化

  2000年全市加强绿化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面积继续扩大。二环路沿线、铁路沿线以及辉山明渠绿化带的建设使沈城的绿意更浓,风景更加靓丽。2000全年共植树 255.2万株,铺草坪 80.5万平方米,扩大绿化覆盖面积101.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3.91%。全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4528.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4.3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0.14平方米。

  三、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48.6万人,拥有市以上全民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29个。全年科技经费支出达13.5亿元。2000年,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750项,其中通过市级鉴定的217项。科技成果中达到国际水平的123项,其中国际领先22项,国际先进101项。达到国内水平的262项,其中国内领先146项,国内先进116 项。有474 项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年末全市新增技术贸易交易机构180个,技术贸易成交额达15.8亿元。全年申请专利 3410件,授权1949件。

  教育

  全市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全年普通高等教育共招收本、专科(高职)学生5.1万人,比上年增长36%。全市共有21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达13.1万人,增长31.4%。全年高等院校本、专科毕业生2.03万人.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招收研究生3062人,在校研究生7187人,分别增长44.2%和28.5%,毕业研究生1433人。

  全市共有小学1468所,在校生52.5万人,比上年下降 6.1%。拥有中等学校597所。其中普通中学368所,在校生36.5万人,增长9.2%;中等专业学校42 所,在校生3.7万人,下降6.1%;职业中学 92所,在校生5.7万人,下降15.6%;技工学校95所,在校生1.0万人,增长0.2%。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3%,高中阶段升学率达40.9%。

  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全年成人高等院校共招生3.3万人,在校生8.8万人,毕业生2.8万人。

  文化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年内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全年20个文化广场,共举办各种文化活动400余场,观众达400余万人次。沈阳广场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提升了沈阳的城市文化品位,也为沈阳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极好的契机。2000?中国(沈阳)书画艺术节也在我市举行,通过举办书画艺术节这样一个有声势、有规模的盛大活动,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了全国书画艺术的交流。2000年,全市文艺舞台百花争艳,好戏连台,一些剧目(节目)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奖,其中杂技《天幻》、舞剧《月牙五更》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化部首次设立的中国艺术节大奖;话剧《北方的湖》获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到2000年末,全市拥有市级群众艺术馆 2个、文化馆13个,博物馆3个,公共图书馆19个,档案馆 1个,艺术表演团体 5个。拥有市级广播电台 1 座、电视台 1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 100 %,电视人口覆盖率 100 %。全年新闻出版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全年沈阳地区出版各类报纸2.9亿份,比上年增长15.3%;出版各类杂志715.0万册,下降4.6%;出版图书855种,增长4.8 %。

  卫生

  沈阳卫生系统以深化卫生改革为中心,实施科技兴医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2000年末,全市共拥有卫生机构738个(不含门诊所、卫生室 、医务室及村级卫生组织),其中医院、卫生院 368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0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 15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4.8万人,其中医生2.1万人,护师、护士 1.7万人。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医疗床位7.0人和5.3 张。市民健康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7岁。

  体育

  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2000年,我市有专业运动队19个,在役运动员 46人,向省队输送20人。在世界级比赛中,共夺得17块奖牌,其中金牌13枚、银牌3枚、铜牌1枚。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金牌23枚、银牌10枚、铜牌9枚。全市体育人口达290万人。在校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8.16%,优秀率为32.13%。2000年,我市还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世界棋牌节。

  四、 人民生活

  人口

  2000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8.37‰,比上年上升1.83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77‰,上升0.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增长1.69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达685.1万人,比上年增加8.0万人。在总人口中,市区人口485.0万人;县(市)人口200.1万人。农业人口250.6万人,非农业人口434.5万人。

  就业

  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人数达122.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 1.7万人,比上年下降11.8%;第二产业57.1万人,下降8.4%;第三产业63.2万人,下降5.7%。在岗职工中,国有经济单位职工82.9万人,减少6.5万人;集体经济单位职工18.1万人,减少4.4万人;其他经济单位职工21.0万人,增加1.6万人。年末城镇个体劳动者3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3.2万人。全年城镇新安置就业人员18.6万人。年末单位从业人员126.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3万人。到2000年末,全市离岗职工达52.9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2.45%。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59家,床位0.69万张。全年对7.0万城镇社会救助对象实施了救助。有5.04万人享受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已有2.46万个城镇企事业单位、机关以及个体工商户共13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1.5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8%。

  居民收入和储蓄

  2000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9346元,比上年增长10.8%,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7%。据抽样调查,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达5850元,增长9.1%,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0%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35元,增长1.1%,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80元,增长1.5%,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7%)。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103元,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96元,增长16.3%。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 14152元,比上年增长6.3%。

  居住水平

  城镇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住宅建设完成投资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竣工住宅面积 422.9万平方米,增长6.3%。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上年的8.12平方米增至 8.37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1.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1平方米。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年度快报或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公报中的人口数据来源于市公安局统计年报。

责任编辑: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365体育投注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