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六年朝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04日
信息来源:朝阳市人民政府网
【 字体: 】? 【打印文章】
   一、综述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困难,真抓实干,全市呈现出产业结构结构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成果创历史新高,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一五”首战告捷。

  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3.5亿元,增长10.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2.1亿元,增长24.2%。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90.9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7.5亿元,增长16.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456元(折合955美元),比上年增长17.4%。

  财税收入再创新高。2006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和国地税收入分别实现14.9亿元和33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和15.9%。

  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对239户国有企业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朝重资产重组和凌钢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分置顺利完成。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基本完成,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本级行政许可项目集中办理率达到91%;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8924万元。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工作全面完成,卫生、财政、投资、金融、国有资产管理等项改革不断深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工业支柱型企业少,高新技术产值比重偏低,服务业发展缓慢,城镇经济牵动力不强,就业压力大。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63.5亿元,增长13.8%。

  2006年我市粮食产量在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局部地区遭受早霜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较好收成,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4.07亿公斤,比大丰收的2005年减产6.51亿公斤,是我市粮食生产史上第六个高产年。这是由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断加大,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等多种因素使我市在大灾之年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仍然获得较好收成。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97.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501.8万亩,比上年增加24.7万亩,增长5.2%。农作物结构调整较大,粮食作物比重增加,粮食与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82.5:17.5调整为84:16;全市棉花总产1114吨,下降48.5%;油料产量1.4万吨,下降39.1%;水果产量22.5万吨,增长13.6%;保护地面积达到28.1万亩,增长5.6%;蔬菜总产量235.2万吨,增长27.6%,其中棚菜产量141.7万吨,增长37.6%。全市蔬菜产值31.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已达到25.3%。

  林业工作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全市加大林业重点工程推进力度,完善管理手段,坚持四季造林、多元化投入、封飞造结合,实现了造林质量的飞跃。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29.2万亩,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66.4万亩,迹地更新面积1.6万亩,完成零星(四旁)植树738.2万株。完成退耕地造林5.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7.0万亩。

  畜牧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市以畜牧小区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推广舍圈饲养、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畜牧综合防疫能力和标准化生产水平等措施,使猪、牛、羊、禽存栏和出栏均实现稳步增长。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428.9万头、74.1万头、422万只和10570万只,分别增长31.4%、27.8%、22.0%和33.3%。全市肉类总产量41.7万吨,比上年增长40.9%。全市畜牧业产值实现51.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已达41.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下同)工业总产值完成271.0亿元,增长2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72.3亿元,增长28.0%。其中,重工业增加值实现67.1亿元,增长28.4%;轻工业增加值实现5.2亿元,增长21.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92.8%和7.2%。主要特点是:

  县域工业增势强劲,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占全市的比重提高。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40.7亿元,增长50.1%,比全市平均增长幅度高25.8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2.9%提高到51.9%。

  民营工业高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完成142.9亿元,增长47.7%。有188户民营企业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有107户民营企业增幅超过50%以上。

  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明显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实现利税27.3亿元,增加2.7亿元;企业亏损面为30.9%,比上年降低2.5个百分点末资产负债率55.3%,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有所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5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低于总产值增长幅度2.2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5.8%,比上年低2.5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迅猛。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35.9亿元,比上年增长35%,增加值11.2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375.9万平方米,增长41%;其中新开工面积276.8万平方米,增长36.6%。房屋竣工面积259.2万平方米,增长91.7%。全员劳动生产率8.84万元/人,比上年增加1.35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9.7亿元,比上年增长63.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2.9亿元,增长72.8%;农村投资完成26.8亿元,增长32.2%。

  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31.7亿元,比上年增长40.3%;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增长30%;股份合作经济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增长11.1%;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固定资产投资28.9亿元,增长87.7%;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增长15.4%;私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增长60%;港澳台商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增长6.7倍;外商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增长44.4%;城乡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增长46.2%;其他内资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增长10.5%。

  按投资种类划分,建设项目投资104.7亿元,比上年增长50.2%;房地产开发投资23亿元,增长187.7%;农村农户投资12亿元,增长51.3%。

  按投资的重点行业划分,用于农林牧渔及水利管理业的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比上年增长3.4倍;用于工业、建筑业的投资75.2亿元,增长37.5%;用于交通、运输、邮电业的投资3.4亿元,增长30.8%。

  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年计划投资超5000万元的建设项目由上年的57个增加到108个。全年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5.8亿元,比上年增长63.5%,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5.7%。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2006年全市高速公路里程48公里,普通公路总里程5621公里,其中二级以上普通公路里程1765公里,比上年新增81公里,增长1.4%。全市通油路行政村663个,比上年新增60个,覆盖率达49.1%,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市共有公路桥梁60055米/1839座,比上年新增5763米/251座。

  2006年全市共完成客运量3295万人,客运周转量100825万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5.6%和6.0%。完成货运量3597万吨,货物周转量152832万吨公里,与上年比较增幅均为6.3%。

  一大批市区交通重点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朝阳北大桥续建工程、凌凤路及凤凰山门旅游路工程、京沈线西大营子出口路路基路面工程、锦赤线七道泉子出口路路基路面工程、珠江路和朝北线二其营子公铁立交桥及引线工程等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朝阳客运中心建设工程已开工兴建。积极配合省高速公路建设部门,并协调相关部门做好高速公路拆、迁、占工作,确保高速公路建设顺利进行。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6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年末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到85.2万门,增长0.6%;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81.2万户,增长4.8%;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9.5万户,其中新增用户21.7万户。全年发送特快专递24.4万件,增长9.2%。

   六、国内贸易与市场价格

  国内贸易保持稳步增长,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4.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2亿元,下降6.4%;集体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亿元,下降25.9%;有限责任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4亿元,增长46.1%;股份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亿元,增长37.4%;私营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9亿元,增长19.9%;个体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6.5亿元,增长15.2%。按销售地区分: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8.7亿元,增长14.4%;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4亿元,增长18.2%。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9.4亿元,增长15.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3亿元,增长22.4%。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呈上涨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2%,比上年上涨1.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2.5%,烟酒及用品类上升1.3%,衣着类上升1.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升1.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1.3%,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7%,居住类上升2.6%。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0.32%。其中:重工业品价格比上年下降0.57%;轻工业产品上涨1.0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8%。

   七、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工作成绩显著。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2494万美元,增长3.3倍,全年出口创汇额26085万美元,增长17.9%。对全市出口贡献较大的企业是金达钼业、浪马轮胎、飞马集团车桥配件有限公司、凌钢集团和喀左进出口公司,全年出口创汇额分别是7922万美元、5115万美元、2653万美元、2640万美元和2347万美元,五家出口企业出口额占全市总出口额的79.2%。域外招商引资完成95亿元,增长66%;向国外输出劳务1569人次,增长46.9%。全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从事商务等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180人次,比上年增加1636人次,增长106%。全市旅游总收入26.8亿元,比上年增长75.1%,其中国际旅游总收入为166.5万美元,增长116.2%。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扩大。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继续增长,信贷结构逐步优化。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9.4%,比年初增加56.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46.5亿元,增长12.6%,比年初增加27.6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比年初增加32.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20.6亿元,比年初减少0.8亿元;中长期贷款93.1亿元,比年初增加36.5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51.8亿元,比年初增加8亿元。消费贷款14.8亿元,减少2.9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10.5亿元,减少1.9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现金支出1233.6亿元,增长19%。

  保险业务平稳发展。全市保险行业承保金额548.5亿元,比上年增长39.7%。其中财产险承保金额324.7亿元、人身险承保金额223.8亿元,分别增长20.4%和82.3%。全年保费收入7.9亿元,增长24.2%。其中财产险收入2亿元、人身险收入5.9亿元,分别增长35.8%和20.6%。赔款及给付金额2.2亿元,比上年增长74.9%。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1亿元,增长23.8%;人身险赔款及给付金额1.2亿元,增长164.9%。

   九、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全年市本级全口径科技经费投入达1600万元,实现了翻番增长。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14.9亿元,比上年增长76.9%。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总数达26家。正式启动市高新技术园区的筹建工作,完成申报省级高新区的前期工作。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倍增示范工程,全年共引进推广各类农业新技术30项,新品种9大类656个。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09项,其中列入国家计划2项,列入省科技计划45项,争取经费1460万元。取得科技成果7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专利申请量达到165件,其中发明专利43项,比上年增长20%。成功举办“朝阳首届产学研合作经验交流暨农产品、矿产资源深加工洽谈会”。

  卫生事业取得全面发展。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384个,实有床位9150张,卫生技术人员9577人,完成诊疗病人327万人次,其中急诊11.3万人次,出院17.7万人次,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全市新农村合作医疗以村为单位覆盖率达100%,以户为单位参合率达84%。医德医风明显好转,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具规模,全市以乡镇为单位“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39/十万。妇幼保健工作有所进步,婴儿死亡率9.2‰,孕产妇死亡率20.85/十万。

  文化、文物事业繁荣兴盛。全市有艺术表演场所6所,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家,全年共演出场次557场,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由朝阳市群众艺术馆韩春明创作的小戏《爷爷你大胆的往前走》荣获辽宁省首届人口文化节、会员艺术节闭幕式文艺汇演金奖。由朝阳市剧目创作室刘家声创作的小戏《谢大妈送礼》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文艺汇演中荣获金奖。由姚旭东、陈凤岐创作的小戏《大枣红了》在辽宁省第五届戏剧、曲艺调演中荣获银奖。全市有群众艺术(文化)馆8家,文化站135个。文物工作得到了加强。全市有文物保护所8个,博物馆10个,北塔博物馆新馆舍竣工,完成内部装修并正式对外开放。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被列入重设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巩固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006年,普通高中招生22831人,普通初中招生47653人,中等职业学校全年招生12314人。今年共有16664人被高校录取,录取率为77%。继续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力度。改造危房面积10万平方米,调整(撤消)中小学132所,新建了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竞技体育取得可喜成绩。2006年我市运动员欧阳晓芳代表我国参加了第十九届女子举重锦标赛,获得63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3项冠军。我市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6枚、铜牌1枚;在辽宁省第十届运动会比赛中,获得金牌68枚、银牌43枚、铜牌37枚,总分1414分,金牌总数名列全省第七位,重竞技团体首次超过沈阳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同时,我市还获得“辽宁省体育道德风尚奖代表团”荣誉称号。由于我市体育馆搬迁,在没有场馆的情况下,经过我市有关部门的多方努力,向国家争取了两项篮球比赛,并成功在建平承办了两次全国篮球俱乐部青年联赛,为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十、城市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朝阳城区共新建、改造和维修道路83.59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道路17条、59.2万平方米;泥土路改造7条、2.9万平方米;破损路罩面维修26条(150处)、2.69万平方米;人行步道硬覆盖4条、18.8万平方米。全市城区新建、改造和维修排水管道67.19公里。市区新建、改造和维修排水管道45.72公里。其中新建排水管道40.5公里,改造和维修排水管道5.22公里。朝阳城区共新建8条街路路灯651基杆,改造4条街路路灯483基杆,维修路灯1008基杆,亮灯率达到98%以上。

  城市市容环境管理不断加强。城区新增绿地面积84.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上年增长0.4平方米,达到7.29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达到31.45%。开展19个专项35次城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投入总人力16200多人次,动用各种车辆890台次,整治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混居区等重点区域75处,专项治理铁路沿线4次,城市出入口7个,累计治理680多万平方米,消除责任外散存垃圾1650多车,总量超过7900吨,清理物业弃管小区积存垃圾超2000吨。新建水洗公厕2座、旅游公厕15座(包括1座拖挂式厕所),新建全封闭地下垃圾转运站24座,实现了撤除主城区全部地上垃圾箱的目标。

  公用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供气总量达到1625.6万立方米,全年销售气量1590万立方米,灶前压力合格率、热值合格率达到100%,燃气普及率达76%,供气户数达到79288户,比上年增加1315户。公交线路达到23条,公交车达到153台,营运里程332.6公里,日客运量6万人次。万人拥有公交车2.6标台。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污染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序开展,完成限期治理150家,超额22%完成百日会战治理任务,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天数333天,达标率为91%。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开展《环保法》检查,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245个,“三同时”执行率100%;对老污染源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完成3家危险废物处置和转移工作,对市辖区内18家辐射单位的地理坐标和140枚放射源位置进行GPS坐标定位;环境信访案件处理扎实,信访投诉313件,处理率100%,结案率96%;征缴排污费2000万元;获取环境监测数据9.7万个,编制各类环境监测报告16份。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340.1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47.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2.7%;非农业人口为93.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1‰。

  在岗职工收入增加。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3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5513元,增长16.6%。

  城市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40元,比上年增长12.7%,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4%;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900元,比上年增长10.7%。

  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劳务经济蓬勃发展、惠农政策的实施、三大主导产业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征地补偿等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65元,比上年增加363元,增长12.1%。按照辽宁省确定的贫困标准1200元推算,我市农村贫困人口24.8万人,比上年增加了0.8万人。
责任编辑: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365体育投注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